感知中国 情系北疆——首医国际学子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感知中国 情系北疆”国际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在内蒙古敖汉旗和辽宁锦州市顺利开展,两地特色鲜明、资源契合,为实践活动的深度开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此次实践活动为期4天,以沉浸式体验与深度教学相结合,围绕革命历史传承、生态保护实践、现代农业发展、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及探寻辽代历史“五维”体系,为学生搭建了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的生动课堂。实践团汇聚了14个国家的21名国际学生,由国际学院党支部书记、院长王炜,副院长杨爽带队,共5 位老师随团前往。
国际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合影
追溯革命历史 筑牢精神根基
国际学生们踏上一段红色研学之旅,先后参观了辽沈战役纪念馆、配水池战斗遗址及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在革命历史的红色基因浸润中,感受那份磅礴的力量。
在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中,学生们通过历史文物、场景复原和影像资料,重温辽沈战役的峥嵘岁月,深刻感悟中国革命历程中军民同心、共克时艰的精神密码,在历史场景中读懂“人民至上”的深刻内涵。从东北野战军前线指挥所的煤油灯,到战役胜利背后的群众支援故事,革命先辈用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成为跨越国界的精神范本。
这场沉浸式教育不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更让国际青年深刻体悟:一个国家的发展根基,永远深植于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之中。来自新西兰的可心感慨道:“战争年代的牺牲与奉献让我震撼,让我也更加感受到今日的和平来之不易。这种为理想信念奋斗的精神跨越国界,值得我们永远学习。”来自伊朗的阿米尔表示:“此次红色研学活动不仅让我们系统了解中国革命历史,更引导我们从历史维度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这场沉浸式交流不仅是历史知识的传授,更是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生动解答,让国际青年深刻体悟:一个国家的发展根基,永远深植于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之中。
实践团参观辽沈战役博物馆、配水池战斗遗址、东北野战军锦州前线指挥所旧址
聚焦生态改善 见证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教育贯穿实践全过程。2002年,敖汉旗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五百佳”称号, 是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单位。经过数十年植树种草、治山治沙等环境治理,敖汉旗将黄沙不毛之地,改造成林茂粮丰的绿色家园。
沉浸式教学《青山为证》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演绎、多媒体互动等方式,讲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敖汉旗扎赛营子村退伍青年吕振生同志,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放弃国家安置待遇、返乡担任村民兵连长,带领当地群众挖山植树、治山治水的故事。令国际学生直观感受生态保护对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感悟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观看《青山为证》
学生们赴《青山为证》的故事发生地——连长山党性教育基地,向吕振生雕像鞠躬致敬,感悟“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也了解到当地如何以长远眼光推进生态建设、造福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走访连长山党性教育基地
实践团同时开展了“生态文明主题拓展培训”,学生们分为农业组和林业组,通过现场互动,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生态理念的理解。
参加生态文明主题拓展培训
学生们走进热水汤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喀喇沁旗马鞍山党群服务中心以及林场,实地感受乡村生态建设成果。在热水汤基地,林海苍翠令学生惊叹,生态实践如立体画卷,生动阐释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哲学。在马鞍山林场,触摸年轮间,学生不仅读懂植被覆盖率的提升,更感受到“三色”融合绘就的振兴远见。从沙漠治理到草原保护,从政策理论到实践成果,中国荒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的成果,令学生深刻领略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融的发展智慧。“中国把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的做法令人印象深刻”来自莫桑比克的爱迪尔答感概,“这种可持续发展模式为全球生态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走访热水汤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和喀喇沁旗马鞍山党群服务中心、马鞍山林场
探访现代农业 感受乡村振兴
作为“世界小米起源地”,敖汉旗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成为学生了解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窗口。在敖汉小米博物馆,学生们开启了一场“一粒小米的全球旅程”,通过实物陈列与科技展陈,了解敖汉小米的种植历史、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认识到中国农业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他们既惊叹于中国农民将沙漠变为粮仓的智慧,更读懂了“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战略定力。
参观敖汉小米博物馆
惠隆杂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践,则让他们看到现代农业如何赋能乡村振兴,从品种改良到市场拓展,从技术培训到利益共享,中国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路径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来自冈比亚的安苏感慨:“这个合作社入选了《农民日报》发布的农民合作社500强名单,从传统种植到品牌化经营,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模式让我看到了农业现代化的多元可能。”来自赞比亚的陆晨说:“中国用有限的耕地养活众多人口,同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这种经验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走访惠隆杂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此外,在参观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沙漠之花”时,学生们对沙区特色产业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惊叹不已,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的实践,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也更加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逻辑。
走访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沙漠之花”
志愿服务课堂 传递温暖情谊
实践期间,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传递爱心与温暖。在敖汉旗中心敬老院,他们为失智失能和孤寡老人送去精心准备的小礼物,倾听他们的故事,提供健康咨询并测量血压,同时表演富有本国特色的文艺节目,给敬老院增添了欢声笑语
在参观的教学基地周边开展文明引导、秩序维护、垃圾清理等活动,以行动传递爱心,践行环保理念。
来自阿富汗的意曼说:“志愿服务让我收获快乐,也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当地的生活和文化。”来自东帝汶的博斯克说:“看到老人们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的模样,突然想起了家乡的祖父母。这次志愿服务让我懂得,真正的文化交流不仅在书本里,更在人与人的真诚相待中。”来自赞比亚的乔伊说:“老人们用一生的经历教会我,尊重与倾听才是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方式。”学生用行动诠释责任,彰显了跨越了文化差异的青年担当。
国际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探秘辽代历史 对话万里文明
学生们走进辽代历史博物馆,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探秘之旅。不仅让学生们近距离接触了辽代历史文物,更让他们深入触摸中国辽代的历史脉络。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参观,他们感受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也更加渴望了解中国的过去与现在。
来自喀麦隆的卓拉惊叹道:“这些壁画就像一部生动的历史纪录片,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辽代人的生活,太神奇了!”来自澳大利亚的萨德表示:“没想到辽代的手工业如此发达,这些工艺品的精美程度丝毫不逊色于同时期欧洲的作品。”
参观辽代历史博物馆
这场跨越辽蒙两地的研学之旅,以“革命历史为魂、生态保护为脉、现代农业为基、服务精神为韵、辽代文明为镜”为主线,通过“行走的课堂”,让学生在革命历史中坚定理想,在生态保护中启迪思考,在农业发展中读懂传承,在服务奉献中凝聚共识,在历史探寻中感知文明,为其打开理解中国道路、感知中国精神的全新视角。
正如缅甸的亮亮在日记中写道:“我们收获的不仅是照片与记忆,更是对中国发展的深层理解——这里的故事,是人类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动注脚。”这正是暑期社会实践跨文化教育的深层意义——以多元实践架设文明互鉴之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活动得到内蒙古敖汉干部学院的鼎力支持,深化了跨文化情谊。
撰稿:任欣淼
编辑:李晓曦
排版:陈晨
审核:周玲微、王炜